许辉:创新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 记者 殷博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注意层次搭配,作品要有立体感。”7月6日,记者见到陕派棉絮画传承人许辉时,她正在为学生演示棉絮画制作技艺。
一撕一拉、一捻一剪……在她独具匠心的组合下,一条由彩色棉絮组成的金鱼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今年54岁的许辉,传承创作棉絮画已有35年。
1988年,从小喜欢做手工的许辉被分配到中国华侨旅游侨汇服务总公司陕西分公司工艺部,从事棉絮画制作。
完成一幅棉絮画,首先要制图、分解和剪样,之后通过铺、抽、拉、扭、扯、撕、捻、包等手法进行制作,最后是背景处理、组图、加印和装框,整个过程十分复杂。
为了学会这门手艺,许辉勤学苦练、用心揣摩。经过12年苦练,她终于掌握了棉絮画制作技艺。
正当许辉踌躇满志之时,市场的变化让这门手艺步入低谷。
“老祖宗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必须传承下去。”许辉说。
2016年,许辉收到“国际拼布大赛”的参赛邀请。这是棉絮画首次成为大赛正式比赛项目。
为了让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重回大众视野,许辉采用传统纸胚技法和创新纱影形式,历时一个月,精心创作出作品《春》。这件作品以鲜花开满枝头构图,礼赞美丽春天。
纸胚技法是将棉絮画所需图样用剪刀剪出,然后用棉絮包裹,最后组合成成品的一种制作技艺。在创作作品《春》时,由于画中每朵花均由几十片花瓣粘连而成,制作起来费时耗力,许辉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许辉创作的作品《春》荣获大赛“最佳创新奖”。这之后,一些年轻人主动请她教如何制作棉絮画,一些中小学校也热情邀请她去给孩子们传授棉絮画制作技艺。
为了让这门技艺发扬光大,许辉不断思考如何让作品画面更立体生动。经过一次次探索,她创新利用棉纸技法、骨线技法和水润法来丰富棉絮画的艺术表现力。
2018年创作的作品《夏日荷塘》,就是许辉采用新技法完成的代表作。这幅作品画面构图简洁,画中一只麻雀脚踩莲藕立于荷塘之中,巧妙地把观赏者带入夏日荷塘的清幽意境。
匠心体现在细节的精心处理上。如在麻雀翅膀的制作上,比起纸胚技法以纸为底带来的僵硬感,许辉大胆运用棉纸技法,选用柔软的棉絮粘贴,展现出鸟翅轻盈灵动的艺术效果。再如用骨线技法表现荷叶,即把棉絮搓成线状缠绕制作出荷叶,凸显画面立体质感;而对于靠近荷塘的新叶,许辉则采用水浸湿棉絮的水润法,通过对部分新叶形状的改变,真实反映出新叶在受到挤压后的自然形态。
“不断地创新,是对非遗文化最好的传承。”许辉说,创新永无止境。
用棉絮画制作人物肖像,是许辉又一次大胆探索创新之举。
“传统的棉絮画以水墨画为创作基础,主要运用于花鸟、山水等题材。”许辉说,如今人们更热衷于时尚的工艺品,如肖像照、卡通画和文创产品等,因此要顺应时代审美变化。
依照照片制作肖像,在棉絮画发展历程中,是“零”的开始。许辉花费2年多时间,摸索出人物眼神的勾勒、皮肤色彩的搭配和表情的刻画等一整套技艺。
许辉首先以素描画为创作基础,用临摹的形式,把棉絮贴在肖像上,揣摩人物立体感的塑造。在摸索出经验后,她又利用纸胚技法,把制作好的人物五官进行拼接,研究色彩的搭配,力求让人物更生动。
“一件作品经历数十次失败是常有的事,但越是艰难我越想做到完美。”许辉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800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许辉终于拿出了满意的肖像作品。
前不久,许辉根据照片,用棉絮画制作了一幅婴儿肖像。画面中孩子肤色红润、眼睛水汪汪的,小嘴微微噘起,萌态活灵活现。
许辉说,今后还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创产品创作中,制作出更多小而精且符合现代潮流的工艺品,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