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厚植人才沃土 在滇两院院士累计13人

来源:云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2-03-20 20:04:03

2021年11月18日,一个好消息让云岭沸腾: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张克勤、朱兆云、张宗亮3人当选,这是继2017年后,我省再次实现一年增选3名院士。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已累计增选两院院士7名,实现历史突破,在滇两院院士累计13人,位居西部省(区、市)第4。

以院士为代表的云南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历史性突破,与云南近年来重视人才工作、重视科技创新密不可分。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科教兴滇战略,高层次人才聚集步伐加快、培养力度加大,为不断产生院士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人才政策激励下,一项项闪耀着“云南光芒”的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落地转化,助推了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悉心培养 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作为云南人才政策的受益者,我深刻感受到,这几年,省委、省政府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我们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在不久前召开的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兆云在交流发言时由衷地说,“云南对科研人才的重视和支持程度让很多省外同行很羡慕。”

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朱兆云,一直坚守在民族药工程科技领域第一线,她的科研道路,一直得到了云南人才政策的支持。朱兆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3年,她入选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后,获得了5年1000万元的培养支持经费。利用这笔经费,她带领团队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痛舒胶囊的深入研究,并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复,获准在美国开展Ⅱ期临床研究,成为我国第一个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品。

和朱兆云一样,韩占文、张克勤、张宗亮等多名院士也都是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项目的受益者。

2012年,我省启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由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共同协调实施。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期为5年,在培养期内,每人可得到专项培养经费1000万元。随着我省人才政策的整合调整,这项政策先后被并入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成为科技领军人才专项。目前,云南已培养了37名省科技领军人才。

除了在科研项目上的支持,省委、省政府领导每年春节前都要看望慰问院士,省委每年组织院士休假、体检,形成了关爱院士的长效常态机制,让院士在云南工作有认同感、归属感。

云南历来爱才敬才,在各类人才政策中对高层次人才给予优厚待遇,并在医疗保健、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绿色出行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全方位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韩占文领衔的研究团队有15人,其中多人入选云南高层次人才计划。他说:“云南对基础研究很重视,给人才的支持和待遇也好,大家干事没有后顾之忧,团队凝聚力很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云南工作。在恒星演化研究领域,我们这个团队阵容在世界上都是最强大的。”

强化机制 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首次发现具有协同激活Wnt信号通路的菲啶类化合物有着体内外促进黑色素生成的显著作用,具有发展为新型抗白癜风新药的前景。”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郝小江向省科技厅提交的院士自由探索项目总结中展现了过去一年的新突破。由院士在其研究领域自主选题,自行确定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开展科研,这是我省充分尊重科研人员探索科学问题自主权的生动体现。

作为在全国较早实施院士自由探索专项的省份,我省自2013年起开始组织实施这一专项,鼓励每位在滇院士围绕重点产业培育和优势学科打造等方面开展自由探索研究,每年支持每位院士1项自由探索项目,每个项目支持100万元科技经费。

“每年给院士100万元的自由探索资金,没有任何附加的约束,这对我们进行科研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回顾了近年来通过自由探索项目取得的进展,高海拔地区泄洪消能系统水力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在澜沧江上游世界第一高心墙堆石坝如美水电站工程可研阶段泄洪系统的水力设计,多项技术成果节约工程投资约1.12亿元,并为高海拔地区其他大型水电工程的水力设计提供了实际参考,为全国乃至世界水电技术的进步贡献了云南的智慧。

近5年来,在滇两院院士通过自由探索项目实施,取得多项科研进展。院士及其团队发表论文712篇、获授权专利123项。转化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12.75亿元。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获省级科技奖励13项。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116项,争取国家级科研经费4.15亿元。团队依托24个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科研工作。培养博士、硕士271名,获国家各类人才专项资助29名,获省高层次人才专项资助32名。

在推进院士自由探索项目的同时,我省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围绕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稳步探索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以绩效为目标、诚信为前提、“放管服”有机结合的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体系。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为包括在滇两院院士在内的各类科技人才心无旁骛地进行科研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多年来,在国家及我省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在滇两院院士充分发挥既掌握国际国内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又熟悉云南省情、熟悉云南产业发展需求的优势,通过科研攻关在相关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潜心我国植物多样性分布研究并致力于推进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专注贵金属冶金难题突破和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景,扎根边疆37年推动西部地区特高坝成功建设和技术发展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开展热成像技术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君红,长期致力于水中装备研究积极推动国防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民……云岭大地上,在滇两院院士取得的累累硕果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心用才 云岭大地书写论文

2022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云南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关于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3个政策文件,对加强和改进云南人才工作进行了全流程整体设计、全链条系统安排,释放了云南真心爱才、悉心育才、诚信引才、精心用才的强烈信号。

3项人才新政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我省广大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新出台的人才政策,在创新突破的同时,保持以往政策的延续性,更加突出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和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在近日省科协举行的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来自各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一致认为,新的发展机遇下,云南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激发。

长期从事灵长类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维智深刻地感受到近年来我省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给科研人员带来的有力支持。2018年至2020年,我省支持季维智院士及其团队省级科技财政经费7800万元;2021年,在科技部批准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的基础上,我省通过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实验室相关项目经费1.25亿元。“在更加良好的研究条件下,我们将瞄准生命科学的前沿问题,如发育与衰老、干细胞与器官再生、复杂疾病机制等领域取得基础理论突破,为我国及云南省生物医学临床转化及产业化建立坚实基础。”季维智说。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云南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各项人才政策的出台,地利是云南独特的资源优势让相关领域人才大有用武之地,人和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一个又一个科研团队成长起来,围绕重大问题开展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表示,将继续带领团队致力解决农业种植、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将科研成果带到边远山区,让群众盘活冬闲田,收获致富果。

多年来,我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充分发挥在滇院士的引领作用,推进由院士牵头,省内重点产业“链主”企业参与,凝练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和重大科技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汉董带领团队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五味子科、红豆杉科等科属260余种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分离鉴定了3000余个单体化合物,发掘了一些新的资源,发现了系列新的、新骨架、新类型的化合物1400余个,有开发应用价值的20余个,发展了萜类化学,丰富了天然化合物的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克勤发掘了一系列重要的线虫生防微生物资源和先导化合物,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线虫生防微生物资源库,揭示微生物与线虫互作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根结线虫高效生物防治技术体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线虫生防产品。

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到水电技术研发创新,从生命科学探索到农业病虫害防治,从贵金属冶金难题破解到天文基础研究理论创新,多年来,在滇两院院士立足云南优势资源领域,开展研究和技术攻关,相关成果为我省重点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云南将建设成为人才聚集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各类人才也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省科协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在滇两院院士与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共同心声。

标签: 厚植人才沃土 在滇两院院士 高层次人才 科研人才 科教兴滇战略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饰品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